初心愿景
八仙乌龙茶富有浓郁的山岚气息,口感甘醇,后韵十足。其传承百年制茶工艺,也曾红极一时,畅销日本及欧美各地。被称之为“鸦片茶”,一喝就上瘾,久久无法释怀!现在,坪台茶业特别从台湾,延揽制茶世家第三代大师来到大坪镇,为八仙乌龙茶亲手加持,制作出飘香两岸、浓厚感情的八仙乌龙茶,让同胞情谊更上一层楼。
普宁市坪台茶业有限公司
普宁市坪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钟思凯
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现有的八仙茶做得更好,推向市场呢?我从台湾找到一位制茶世家的第五代工艺大师与技术团队,并且说服他,请他将制茶技术引进到大坪镇来。未来我们将会打造八仙乌龙茶,成为高端品牌,把茶园做成一个具有旅游价值的茶文化基地,把八仙乌龙茶向外推出去。
品牌动态
News Center
茶农历时十年收集逾千茶器 许家波自建博物馆弘扬信宜茶文化
日前,记者偶然发现,信宜市茶农许家波,就在信宜市区自建起一座宜茶博物馆,展示自己用10年时间收藏的茶器,弘扬信宜茶文化。
宜茶博物馆位于该市迎宾大道旁边,不仅是一座茶叶博物馆,还是一个诗意栖息地,汇聚了信宜各镇(街)所有茶叶品种,收藏了信宜明清至今与茶有关的文物。
宜茶博物馆占地415平方米,分两层,共3大展厅,主要展示与信宜茶有关的不同年代的瓷器、实物、资料、书籍、字画、民俗等文物。
这座拥有1000多件藏品的宜茶博物馆,就是信宜茶农许家波前后花费10年时间,从信宜19个镇(街)收集藏品、自己规划设计布置、并在自家楼房建设打造起来的茶文化博物馆。该博物馆打造前后用了3年时间。
宜茶博物馆装修设计古色古香,一楼为茶室,二楼为藏品展厅。在宜茶博物馆内,通过历史介绍、产区介绍、茶室、制茶、重要文物展览等5大区域,展示信宜的茶文化。


茶文化全面复兴时期
民国时期,中国茶业陷入全面危机,生产萧条,市场萎缩,外销锐减。虽然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茶业曾有短期的复苏,但是日本侵华战争和继之而来的国内战争,使茶业经济走向崩溃。
到了1949年,全国茶园面积仅有15万公顷左右,年产茶仅4万吨,年出口茶叶只有2.2万吨。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生产,茶产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,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,我国的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。全国茶园面积从1950年的21万公顷增加到2011年的212万公顷,茶叶产量从1950年的7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近162万吨,茶叶出口量也从1950年的2.6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32.3万吨。
目前,我国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,茶叶出口占世界第二位。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茶业科研和教育体系,国内有10多所高校设有茶学专业,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等茶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。
茶学学术团体茶叶行业协会的工作充满活力,每年有上百种茶学专著问世,出版各层次的茶学专业期刊数十种,推动了茶科学和茶文化知识的推广和普及。
在茶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,我国的茶文化事业也随着兴旺发达起来。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,中国内地的茶文化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,伴随着中华民族“伟大复兴”的历史进程,古老的中华茶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。
1990年后,茶艺馆在中国内地迅速兴起与繁荣,全国和地方性的茶艺表演、茶艺技能比赛不断举办,茶艺表演成了各种茶事活动中的重要内容。茶艺师已成为一种新兴职业,1998年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(现已退出)。这些年来各地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茶艺教育培训工作,培养出数以十万计的专业茶艺人才,他们成为茶馆行业的就业骨干。


一株乌龙茶树的百年漂移:从品质没落到出口成功
一株乌龙茶树,从闽南移栽到北台湾,从中央山脉剪枝到滇西北高原扦插,如今又将漂移到何方?本系列分为3篇,作者在探寻茶人与乌龙茶的故事途中,也在探寻流离中的故乡。
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,清廷与英国签订《南京条约》,开放广州、福州、厦门、宁波、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,废除公行制度,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。1843年厦门开埠,次年福州开市,两个口岸茶叶出口量在1850年代直线增长,至1859年,福州茶叶出口已位居各商埠之首。
第二次鸦片战争,清廷与英法等国签订《南京条约》,增开台湾淡水等通商口岸,聘请英国人帮办中国各通商口岸海关税务司。福州、厦门、沪尾(淡水)海关税务司署相继设立,专事管理洋船贸易,征收洋税。
1861年,时年25岁的英国驻厦门副领事郇和(Robert Swinhoe),被派驻台湾担任首任领事。郇和出生于印度殖民地加尔各答,18岁时前往厦门领事馆当翻译,其身份在外交官与博物学者之间穿梭,此前曾两次到台湾进行探险考察,22岁时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《厦门的动物相纪要》。
郇和对淡水周边零散种植的茶园进行考察,撰写领事报告介绍说,北台湾气候比福建北部温暖,产茶季比福建更早,或可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茶树品种,并且产茶地靠近出口港口,交通便利。郇和还将台湾茶样分别寄给三位英国验茶师鉴定,获评“茶之味道甚佳,惟制茶及包裝方式粗陋”。
比郇和小两岁的苏格兰人杜德(John Dodd),此间也来到台湾,为香港英商颠地洋行(Dent & Co.)担任货监船长与代理人,从事台湾沿岸樟脑采购贸易。杜德此前已在颠地洋行服务10年,其身份在商人与探险者之间穿梭。1864年,杜德成为颠地洋行驻淡水的代理商。早在1850年代初,颠地洋行与怡和洋行就在台湾半正式地开展贸易,运出樟脑并输入鸦片,二家合作共同垄断台湾的樟脑与鸦片贸易。杜德移驻淡水不久,清朝官府宣布禁止外商在台湾通商口岸之外从事贸易,台湾沿岸非条约口岸的特许樟脑生意被终止,杜德转而调查台湾北部的物产资源时,意外发现台湾茶叶的潜力(杜德,1895年,Formosa, The 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):
“1865年勘查樟树林区时,我无意中发现肉桂树和10至12英尺高的野生茶树。经探询,我发现在鸡笼和艋舺,及至艋舺西南区域,有农户在园中种植少量茶叶,主要供应国内消费。我将能得手的茶叶收购一空,发现这些茶叶能在澳门市场卖到好价钱。于是我立刻通过我的买办(李春生)借贷资金给农民,请他们扩大栽培。此外,我还从厦门引进茶树枝条。”
台湾茶首次外销成功,杜德与美商建立起茶叶转销美国的渠道,遂通过在其手下担任买办的厦门人李春生,于1866年从福建安溪引进茶树到淡水河流域,交给农民改种,扩大茶叶种植规模,开启了在淡水经营台湾乌龙茶的事业。
1867年,杜德成立了自己的商行(Dodd & Co.),沿用老东家颠地洋行的汉文名称“宝顺洋行”,投资设立茶厂,并且成为原与颠地齐名的怡和洋行驻淡水代理行商。杜德逐步建立起北台湾的茶叶收购制度,以及台湾茶叶品质分级制。他将茶叶样品送至怡和洋行福州分行检验分级,将台湾乌龙茶分为极品(choisest)、精选(choice)、优(finest)、可(fair)、常(common)等多种级别。
台湾茶,先在当地经过粗焙,装在竹笼里用帆船运往厦门,在茶厂进行精焙和包装,再装船出口到美国或其他口岸。彼时位于大嵙崁溪、新店溪及淡水河交汇处的艋舺为北台湾的商业中心,当地谚语“一府二鹿三艋舺”说的就是:艋舺为台南、鹿港之后的第三大港市。
杜德1868年在艋舺租屋欲设立茶厂受阻,酿成当地商民的反英风潮,被迫转往艋舺以北位于淡水河边的大稻埕,设立茶叶精制厂。从厦门和福州带来熟练的制茶工人,就地烘焙精制台湾乌龙茶,标志着原本的福州、厦门两口岸垄断的乌龙茶生产加工权,部分转移到了台湾淡水口岸,奠定台湾茶在国际市场上自成体系的最重要基础。
在杜德的经营下,台湾茶出口量由1866年的1359担、1867年2030担、1868年3961担,增长到1869年的5469担,成为淡水口岸最引人注目的商品。1869年,极有可能是3年前引种的安溪茶苗已长成收获,杜德雇船装运了2131担(284133磅)北台湾茶叶,首次以Formosa Onlong Tea为商品名,直航纽约,结果在美国市场大受好评。当年的苏伊士运河完工开通和美国东西横贯铁路竣工,也为台湾茶直接运销纽约市场大幅降低了成本。
杜德的台湾茶叶出口的空前成功,引起怡和、德记、水陆、和记洋行等英商和福州、厦门商人前来参与,茶园种植面积激增,北台湾茶业进入兴盛与竞争时期,为当地带来大量的工作机会和商机。每逢制茶季节,大稻埕的茶叶工厂就会雇佣大量女工,当时的妇女通常只在家里做家务,外出做工赚钱的机会十分难得。她们坐在大稻城店铺门外的走廊下,一边挑拣茶枝,一边聊天,乌龙茶叶被时人称作“欢乐叶”。1870年,淡水口岸出口茶叶10540担,每担均价增至30银元。
台湾茶叶跃升成为清季台湾出口第一位的货物,造就台湾经济史上的第一次繁荣,大稻埕的崛起让台北日后取代台南成为台湾的经济和政治中心。杜德也因此被后人誉为台湾乌龙茶之父。他在经商之余,还两度担任美国驻淡水副领事,兼任荷兰驻台湾副领事、香港《孖剌西报》通讯员,并在《皇家亚洲学会海峡分会期刊》发表多篇有关台湾高山原住民的考察报告。李春生在离开宝顺洋行后,自行经营茶叶外销,继而投资不动产,获利甚巨,成为台北大稻埕李氏家族的开基祖。


搜索